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郜宗远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穷笔墨之微奥 师造化于万象

2015-11-10 16:27:1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王念祥
A-A+

  郜宗远先生既是我的朋友,又是我在人美社工作期间的领导,对于宗远先生的山水画作一直想写点文字,但又感觉有一定难度,故迟迟没有动笔。我想,写此文章其难盖有二端:一则,郜先生笔墨丹青瞬息万变,纯出性灵,且属大器晚成的醇熟佳作,欲赞一辞,谈何容易?二则,山水画创作是极复杂而极富个性的艺术实践过程,准确地评鉴作品的艺术风格,深入透视作者的创作灵感,岂是谫陋如我者所敢轻易置喙?

  然而,尽管为难,我还是操笔为之。并找了三点理由:一是我不是绘画圈里的人,遂能客观而无所顾忌地讲出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二是我曾撰《古画观止》,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作过较全面的考察,因而能从绘画史的角度思索郜先生山水画继承与发展传统技法的问题;三是我研习书法数十载,故喜从书画同源的认知上对郜先生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做些剖析。思及于此,我写此文也就有了些胆量。

  公元2012年秋,郜先生在荣宝斋举办山水画个展,展出了几十幅作品。当时我有幸承邀观摩,刚一步入展厅,立刻被一幅幅精美而传神的山水画力作震惊了。作品无论大小,无论宽窄,都是精心创构的上乘之品。此前多年来,我也曾零散地看过郜先生的一些画作,客观地讲,那时的作品偏重于写实,笔墨谨慎,似未形成百态迭变的独特风格。让我想不到的是,仅仅时隔几年,郜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竟如此突飞猛进,一跃而跨入让我始料不及的艺术高度。从构图的韵致,表现的张力,到色彩的强化,笔墨的渲染,全方位地展现了墨色及造型技巧的娴熟程度。尤其是作品中寓涵的因形趋变的墨气精神,俨然构成了郜先生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郜先生的山水画属全景式山水,高山大岭,层峦叠嶂,顶天立地,大开大阖,气势雄浑,变化万端。观他的山水画,无不传递出艺术家借写丘壑之景,抒发旷达胸怀的心境,给人带来崇美壮阔的视觉享受。当然,郜先生的山水画能够打动人心,在于他穷究古今画理,遍游山川奇秀的学术研讨。没有这种搜遍名山打草稿的写实历练,怎能以浑厚的功力绘出如许生机盎然的鸿篇巨制呢?品读他的山水画,颇有身临佳景的感触:其山石可卧,其流水能游,其浩渺胜境足以陶冶性灵。那一重重山峦,一淙淙清泉,一层层云雾,还有蜿蜒的溪流,落帆的渔舟,丛生的茂林,均呈示着画家的磅礴胸襟。可以说,作者用他放怀于千里之外,得意于山水之间的灵悟,绘出了清新瑰丽的大美画卷,奏出了锦绣山河的艺术交响。

  我不时反问自己:既然郜先生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寄涵于“因形趋变”的艺术精神,那么,他作品的“趋变”之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屡经思索,我以为,略可从以下数事为之评析:

  一曰,气韵之变。

  中国山水画,有着奇异的东方艺术审美情趣,其源往往来自于古典哲学与文学。画有“六法”,始倡于南齐谢赫,曰: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摹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自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而能,唯气韵生动非驾轻就熟者莫能为也。中国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失之根本,太似则匠气落俗。绘者或欲求其气韵而乏其笔法,得其笔法而失其位置,统而兼顾者实难一见。郜先生的山水画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疏朗有序,层次分明。山有脉络,水有源头,境有险峻,路有出入,石有向背,树有阴阳。山水之怀抱,树石之交互,形势万变,彼此呼应,所谓接物传情,婉然有致也。若此艺术效应,与作品之气韵推变的情调息息相关。试读他的《黛痕低压》、《岸上人家》、《古镇春色》等作,渲染出了瞬息交变的朦胧诗意,画面的美妙组构,因其气韵之往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旋律。其他佳作,莫不如是。

  二曰,运线之变。

  历代画论,有书画同源之说。画法之妙,往往通于书道。唐张彦远云:“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攻画者多善书。”元赵孟頫自题竹石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法还于八法中。若是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至于以书道入画之旨,则集中反映于作品线条的运用。绘事之难,有时难在运线的方圆曲直、高下低昂、远近凹凸、工拙纤丽诸方面的巧妙变化。我曾久久赏味过郜先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两幅题为《瀑》和《峡江放舟》的山水画,其中高水准的运线变化,很好地平衡了似与不似、动与静、具象与抽象、粗放与精微的关系。堪称典重而雅正,细致而臻丽,令人百读不厌。

  三曰,墨色之变。

  古人常云:墨分五色。谓之“分”者,即言“变”也。名家着墨,或浓或淡,或疏或密,或近或远,或干或湿,实能妙变而出奇。郜先生的山水画如《春江入舟》、《万壑云水》、《峡江秋曙》诸品,行笔用墨,皆多变幻:时而浓墨勾勒山石,时而以大斧劈皴、折带皴、纵横皴,增强了山石及水澜的意趣各殊的美感,营造出浩气磅礴的山水意蕴。值得一提的是,郜先生的画作多不署画题,仅是简而又简地落岁时款及姓名款,其下钤作者名章。我猜想,这与其说是作者的简易癖性所致,不如说是作者有意以墨色的妙变寓其主题,留待读者自我品读,所谓“题在墨中”是也。如上举几幅佳作,细心的读者只要揣摩其用墨,即能一眼读出何是春山,何是秋水。墨色变幻之妙,于此可见一斑。

  四曰,笔法之变。

  论及画师用笔,必然要兼其用墨、运线而言;然其墨色与线条,又全然从笔法而出。郜先生的笔法,同样透露出高超的变化理念。山石积阴处,深墨如漆,神气爽朗;峰峦飘雾处,淡墨清灵,平远悠逸。当我们读到他的《山亭出泉》、《春山溪流》、《秋霜》这样的作品,品味着其中破墨、积墨、焦墨的交互使用,惊叹着作者兼皴带染、浅渲重抹的笔法之交变,感受着触目而来的笔之老辣、墨之苍润的艺术技法,陶冶着呼之欲出的大好河山清远佳美的画境,怎能不感荷艺术家的杰出贡献呢?有人告诉我:“郜先生的山水画笔法秀峭,正锋侧锋兼用,其运笔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高山坠石,如弩发万钧,于是他的笔下山涵真脉,石见刚棱,水各停匀,树兼荣枯,皆得之于笔法变易无穷也。”我颇为首肯此君的评述。

  五曰,用彩之变。

  传统的中国画多以墨寓色,西画则注重敷色成彩。惟中国古画亦有设色者,与西画颇异其趣,如宋明青绿山水,峰峦多绿,沙石皆赭。郜宗远先生早期学过西画,有着扎实的色彩基础,他将西画重光线、讲色彩的特点运用到中国画中来,使色彩充满丰富的变化之调。我赏读他的《夕阳红》、《千岩秋艳》、《峡江秋曙》等作品,曾陶醉于画中夺目多变的红色,那种铺染,使秋色和晚霞展现出奇幻的景致。由此可知,他不是一味照搬西画的色彩表现,而是巧妙地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笔墨来处理色彩变化。因而,尽管他的色彩运用较前辈画师有了质的变化,采用了西画随光赋彩的技法,但人们仍然认为它是地道的传统中国画。这种通过敷色涂渲、反复皴擦,以强化色彩变化而产生的审美效果,无疑是中国画色彩改良的成功范例。

  约而言之,郜先生山水画“因形趋变”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于气韵、运线、墨色、笔法、用彩等方面的多端变化,终使他的作品生机勃勃,神气冲盈。宋儒戴复古诗云:“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石屏诗集》)借用来比拟郜先生的山水画,应该是十分恰当的。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技之精,基于学识。郜宗远先生道德敦厚,文学渊深,这自然是他艺术创作之所以能达到高远境界的根本原因。我听说,他最近正在回思自己的艺术历程,筹划着进一步深入攻研国学,穷经研史,诵赋吟诗,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蕴蓄。这是多么雍雅的情致啊!如今,他的作品已经几于“穷笔墨之微奥,师造化于万象”的宏高境地,那么,再假以时日,将又有何等不可思议的升华呢?我和朋友们将翘首期待着。

公元二零一四年岁 在甲午季春

写于北京空山斋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郜宗远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